8月5日,江蘇蘇州一早教機構跑路的新聞登上微博熱搜。蘇州的陳女士稱,自己在6月30日給孩子交了1.5萬元報了早教課,可僅上了3節課這家知名早教機構就關門了,余款難退,負責人也失聯。初步統計有近900名家長被騙,涉案金額達200萬元。
記者梳理發現,據不完全統計,今年上半年,被媒體曝光跑路的教育機構已有15家,有的涉案金額高達2000萬元。
不僅在教育行業,如今,餐飲、健身、娛樂、醫療、裝飾裝修、教育培訓、月子中心等已成為“收錢后跑路”的重災區。
一些機構收錢后跑路,并不是一個新問題。那么,這種現象為何頻頻出現?
“優惠卡”成“糟心卡”,有人卻選擇隱忍
2017年底,長春市民金女士在某食府辦理了一張1300元的優惠儲值卡。2018年5月,當她和家人要去消費時,發現不知何時該店已經關門停業,商家失聯。
今年4月,長春一位市民在吉林省某裝修公司購買了家裝服務,但商家并未按工期進行施工。消費者多次聯系,商家口頭答應盡快上門,卻一拖再拖。待消費者實在等不下去上門找人時,卻發現該公司已人去樓空,只余一名看門人員告知法人已經跑路。
“今年上半年,全市各級消協組織共受理預付卡消費投訴486件,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1件,其中老板跑路的約占五分之一!遍L春市消費者協會秘書長鐘萍告訴記者。
類似情況不只是發生在長春。2019年3月,廣州,某教育機構5個校區關停,600多位家長無法退費,學費近2000萬元。
2019年3月,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,某少兒英語機構疑似跑路,拖欠了多個城市1500多名家長以及多位加盟商的費用超千萬元。
2019年5月,上海,某英語語言培訓機構突然關門,200多名家長找不到負責人,最高損失11萬元學費。
……
據消協工作人員介紹,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在遭遇預付式消費無法兌現時,因覺得報案效果不好,在涉及金額不大的情況下,選擇了隱忍。還有的雖然消協組織了糾紛調解,商家卻拒不執行。